临储收购效果显现 玉米贸易格局“生变”
12月开始饲料企业进入年前备货阶段,运费补贴也开始执行,东北临储收购大范围展开,从近半个多月各区域市场走势来看,市场各方表现各异:东北产区受临储托市政策支撑,价格上涨,但中小贸易商购销积极性大为减弱;南北方港口贸易利润逐渐缩小并倒挂,港口库存呈现北增南降特点;南方饲料销区受补贴政策影响对东北玉米需求增加,但因不看好未来市场,采购积极性减弱,年前多维持偏低库存为主;华北需求放缓,成交清淡,贸易商走货积极性差,价格下行为主。
东北受政策支撑,中小贸易商退市明显
12月以来东北产区受临储托市政策支撑,辽宁吉林价格受到支撑累计上涨30-50元/吨,黑龙江上涨约20元/吨。截止到12月10日,东北临储累计收购玉米164万吨,其中黑龙江12.7万吨,吉林95.6万吨,辽宁9.4万吨,内蒙46.3万吨。由于今年获得临储收购资质的均为大贸易商或有背景的企业组织代收代储,东北中小贸易商参与贸易积极性减弱,退市明显,主要原因一是无代收代储资质;二是由于若南方饲料企业要获得140元/吨补贴,需产区供货方提供发票、新粮证明等单据,增加中小贸易商成本;三是自营贸易销售渠道不畅,与饲料企业合作资质不强,南方饲料企业更愿意选择国有大型企业或大贸易商合作;四是对未来行情不甚乐观,不愿冒险囤货,毕竟临储手中握有较大库存。
港口库存北增南降,南北价差持续走低
在补贴政策刺激下,东北产区发运积极性提升,北方港口库存持续上升,截止到目前北方港口库存上升至270万吨左右水平,创历史同期最高水平,而11月同期北港库存在180万吨左右;与北港库存持续上升相反的是,南方港口库存自11月以来持续下降,截止到目前南方港口库存约为15―17万吨,而11月同期库存水平在30万吨左右,库存下降主要是受预期进口玉米到货影响。因此,12月南北方港口库存呈现北增南降的特点。
南北方贸易利润自补贴实施以来持续走低。11月中下旬南北方贸易利润最高时达到80―100元/吨,因当时南方港口优质玉米供应紧张,而北方新作上市初期价格偏低。高利润差刺激了发运积极性,随后南北顺价缩窄,到11月末价差缩小至40元/吨。12月运费补贴实施后,南方港口心态和价格持续走弱,价差进一步缩小,目前南北倒挂30--40元/吨,相比11月同期高峰值南方利润差已走弱了110―140元/吨。考虑到补贴情况,南方港口仍有降价空间,南方价差还有进一步下降可能。
表:南北方贸易利润和库存变动情况
销区饲企采购东北玉米,但心态仍偏弱
12月补贴执行以来两湖、江西、安徽、广东、广西等地饲料企业对东北玉米采购量较11月明显增加,但西南销区仍以采购西北新疆玉米为主。分片区来看,目前东北玉米到两湖江西等地成本在2550―2580元/吨左右,减去补贴后成本约为2400-2440元/吨,与华北玉米基本平价,且东北玉米质量更优,因此饲料企业更倾向于采购东北玉米。而目前东北玉米到四川到站价超过2600元/吨,减去补贴后成本约为2460元/吨,较山西、陕西、新疆等地玉米到站价溢价60―100元/吨,因此川渝地区饲企仍以采购西北新疆玉米为主。沿海省份因传统主要靠东北船运供应玉米,如广东地区90%粮源来自东北,近年又有进口玉米供应,因此补贴实施后基本不再考虑华北玉米到货。
但是,由于市场普遍认为玉米基本面为供过于求格局,加上入冬以来浙江、香港、广东、江西等地频繁出现十余例禽流感病例,且12月下旬至1月为年前生猪出栏高峰期,饲料消费量预计下降,因此饲料企业普遍对饲料需求和养殖业后市持观望态度,玉米采购心态趋弱,对东北玉米采购积极性也不及预期。
华北外运受阻,售粮进度慢于往年同期
今年入冬以来华北天气整体以晴好为主,雨雪天气极少,因此与去年华北水分迟迟不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今年华北水分下降较快,且保管期生霉情况少。目前本应处于年前上量高峰期,且华北水分下降快应刺激玉米走货进度,然而,由于12月以后南方饲料企业对东北玉米采购增加,变相减少了对华北玉米需求,导致华北整体售粮进度偏慢于往年同期,贸易商购销清淡,这一点去年华北售粮进度明显快于东北玉米也形成鲜明对比,去年华北整体粮质偏好且价格低廉,南方销区对华北玉米需求量更甚于东北。同时,由于需求减弱和余粮偏多,12月以来华北整体粮价下跌。
表:华北玉米贸易商主流收购价和企业收购价